采薇歌
佚名〔先秦〕
登彼西山兮,采其薇矣。
以暴易暴兮,不知其非矣。
神农虞夏忽焉没兮,我适安归矣?
于嗟徂兮,命之衰矣!
译文及注释
译文
登上那首阳山,采摘薇来充饥。
(周) 用暴虐去替换暴虐,却不知这种做法的错误。
神农虞舜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,我要到哪里寻找理想的归宿呢?
多么可悲啊,已是生命垂危之际,命运是这样不济!
注释
西山:即首阳山,又名雷首山,在今山西永济县南。
薇:植物名,也叫蕨菜,根含淀粉,可供食用或酿造。
以暴易暴:指统治者换了,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。
不知其非:武王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。
神农:传说中的炎帝。虞,即大舜。夏,朝代名,指夏朝开国君主大禹。忽,绝灭。
“我安适归矣”:倒装句,“
创作背景
伯夷、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墨脱初的长子和幼子。孤竹君生前拟定让位给叔齐,他去世后,叔齐让位给伯夷,伯夷不接受,逃走,叔齐也因不肯继位而逃走,王位便由孤竹君的中子继承。武王建立周朝后,二人因不食周粟,饿死于首阳山。伯夷、叔齐在历史上受到推崇有两个原因:一是他们不贪权势,二是他们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纣王(因为在他们看来,武王伐纣是以臣弑君,不仁)。这首歌谣就是他们饿死前的绝命辞。
参考资料:完善
1、
王湘.古诗三百首精度 故事(上册):吉林人民出版社,2004年:295页
赏析
这是一首袒露心迹、毫不矫饰的抒情诗,也是一首爱憎分明、议论风发的政治诗。全诗情理交融,在“以暴易暴”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,在“我安适归”与“命之衰矣”的感慨中隐含有同周朝势难两立的清晰判断。
歌谣一、二句直陈登上首阳山的高处采薇充饥。这两句用赋体,字句平浅,感情也似乎平淡,其中却包含有决不与周王朝合作这一态度鲜明的抉择。所说的是采薇这一件实事,也可看作是一纸“耻食周粟”的宣言。
三、四句以议论出之,说明不合作的原因。认为武王伐纣是“以暴易暴”,而非以仁义王天下,是不可取的,而武王却并不以此为非。以上四句是伯夷、叔齐表明自己政治上的立场、
简析
这首歌谣的前两句写二人在首阳山采薇充饥,字句看似平淡,却包含了“不食周粟”的坚决态度;三、四句说明不食周粟的原因;五、六句写个人遭遇,表达生不逢时的感慨;最后两句表达了他们宁赴黄泉,绝不妥协的态度。全诗唱叹有情,感慨深沉,在“以暴易暴”的议论中渗透着卑视鄙弃周朝的强烈感情、在“我安适归”与“命之衰矣”的感慨中隐含有同周朝势难两立的清晰判断。
湘妃殉情
佚名〔先秦〕
洞庭之山……帝之二女居之,是常游于江渊。澧沅之风,交潇湘之渊,是在九江之间,出入必以飘风暴雨。是多怪神,状如人而载蛇。《山海经》
有虞二妃者,帝尧之二女,长曰娥皇,次曰女英。尧以妻舜于妫汭。舜既为天子,娥皇为后,女英为妃。舜死于苍梧,二妃死于江湘之间,俗谓之湘君。《列女传》
挂牛头卖马肉
《晏子春秋》〔先秦〕
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,国人尽效之。公使吏禁之曰:“女子而男子饰者,裂其衣断其带。”裂衣断带,相望而不止。晏子见,公问曰:“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,裂断其衣带,相而望不止者,何也?”
晏子对曰:“君使服之于内,而禁之于外,犹悬牛首于门,而卖马肉于内也。公何以不使内勿服,则外莫敢为也。”
公曰:“善。”使内勿服,不逾月,而国人莫之服也。
长攻·节选
《吕氏春秋》〔先秦〕
越国大饥,王恐,召范蠡而谋。范蠡曰:“王何患焉?今之饥,此越之福,而吴之祸也。夫吴国甚富,而财有馀,其王年少,智寡才轻,好须臾之名,不思后患。王若重币卑辞以请籴于吴,则食可得也。食得,其卒越必有吴,而王何患焉?”越王曰:“善!”乃使人请食于吴。吴王将与之,伍子胥进谏曰:“不可与也!夫吴之与越,接土邻境,道易人通,仇雠敌战之国也,非吴丧越,越必丧吴。若燕秦齐晋,山处陆居,岂能逾五湖九江越十七厄以有吴哉?故曰非吴丧越,越必丧吴。今将输之粟,与之食,是长吾雠而养吾仇也。财匮而民恐,悔无及也。不若勿与而攻之,固其数也。此昔吾先王之所以霸。且夫饥,代事也,犹渊之与阪,谁国无有?”吴王曰:“不然。吾闻之,义兵不攻服,仁者食饥饿。今服而攻之,非义兵也;饥而不食,非仁体也。不仁不义,虽得十越,吾不为也。”遂与之食。不出三年,而吴亦饥。使人请食于越,越王弗与,乃攻之,夫差为禽。